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重庆谈判时为何蒋介石不将毛泽东扣下?


蒋介石和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最知名的历史人物。作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们政治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敌对状态——而且是你死我活的那种。毛泽东一度被列入国民党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悬赏金额高达25万银元。1948年12月15日中共新华社宣布了43名内战战犯,蒋介石自然列在第一位。

1945年,受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曾经前往国民党“陪都”所在地——重庆,参加著名的重庆谈判。在长达43天的谈判时间里,蒋介石要想把毛泽东扣留下来可谓易如反掌。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25万悬赏捉拿毛泽东

蒋介石想抓毛泽东吗?想,非常想。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对刚刚指挥工农红军突破“围剿”的毛泽东等中共高级领导下达了“通缉令”,并亲自制定赏格:

1、生擒毛泽东者奖洋10万元,献首级者奖洋8万元。
2、生擒彭德怀?林彪者各奖洋6万元,献首级者各奖洋4万元。   
3、生擒博古?周恩来者各奖洋5万元,献首级者各奖洋3万元。   
4、凡生擒共产党师以上的干部者各奖洋3万元,献首级者各奖洋2万元……

10万大洋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普通三口之家的生活费为法币3元,而大洋比法币更值钱。更别说到了后来,蒋介石开出的赏格还增加到25万银元。可见蒋介石对毛泽东等人的确是下了血本,欲抓之而后快。

临行前安排由刘少奇代理职务

其实,毛泽东在来到重庆之前,就做了被蒋介石扣留的打算。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毛泽东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事情。

会上,毛泽东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中苏条约有利于中国人民,苏联红军攻占东三省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应该指出,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分析得非常精准。他吃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只要美国人不点头,蒋介石就不敢拿自己怎么样。

当然,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孤身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对于毛泽东来说是第一次,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第一次。对此,中共中央做了最坏的打算。

这样,中共中央决定由刘少奇毛泽东的职务,还增补陈云、彭真二人为书记处候补书记。这种安排可以确保就算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不在的情况下,书记处还能保持5人开会。

毛泽东带来的“雪”飘满山城

8月28日下午,毛泽东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机抵达重庆。

毛泽东的到来,令蒋介石有些“喜出望外”。

“毛泽东果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8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如此写道。“应召”二字,将蒋委员长得意的心情暴露无遗。

虽然之前曾经发出了三封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的信件,但蒋介石从未将中共作为平等的谈判对象。在他看来,毛泽东只是待价而沽,等待“朝廷”招安的宋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注定了接下来的谈判必将艰巨和漫长。

9月3日开始正式谈判。双方在最关键的军队和政权问题上分歧太大,让谈判一而再、再而三陷入僵局。

在谈判间隙,毛泽东并没有闲着。他在重庆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显示出一名政治家的睿智与气度,使国民党宣传中青面獠牙的“赤匪”形象一扫而光。毛泽东在1936年创作的旧作《沁园春·雪》,经柳亚子之手后,更是轰动山城,盛传一时。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作后,非常不服气,令自己的“文胆”陈布雷组织文人进行“反击”。当然,他们征集了几十首《沁园春》,却没有一首可与毛泽东作品相提并论。

杀心顿起

毛泽东在重庆“混得”风生云起,让蒋介石看在眼里,急在心底。

9月27日,蒋介石读到《新华日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的报道。毛泽东说:“中共现有一百二十万党员,在它领导下获得民主生活的人民现已远超过一万万。这些人民,按照自愿的原则,组织了现在数达一百二十万人以上的军队和二百二十万人以上的民兵……”

蒋介石怒不可遏。当年那支几百条枪、几千号人的“匪兵”,不但没有被剿灭,如今反而与自己坐在一个谈判桌上了。“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尤不自后悔,而反要求编组一百二十万军队,割据陇海路以北七省市之地区,皆为其势力范围所有,政府一再劝导退让,总不能餍其无穷之欲壑,如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耶?”蒋介石又在当天的日记上写了一笔。

委员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9月2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罗列了中共11条罪状,并下定了扣押和审判毛泽东的决心。

放虎归山

但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经过43天谈判之后,毛泽东毫发未伤地回到了延安。

蒋介石为什么最终没有下手呢?

虽然决心已下,但蒋介石很快就犹豫了。10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

所谓“郑重考虑”,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赫尔利曾以美国的国格担保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人身安全;二是苏联的威胁不容忽视,一旦扣留毛泽东,极有可能“以此借口,强占我东北,扰乱我新疆”;三是扣留毛泽东,必然承担“背信弃义”的国际舆论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原因,我还认为,蒋介石不愿意立即下手,还在于他根本就不相信毛泽东能成多大气候。一个乡下农民出身、文凭又不高的“前通缉犯”,能对党国造成多大威胁呢?顶天算,中共有100万军队,而蒋介石手握40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因此,蒋介石在日记中自负地写道:“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按照长期研究蒋介石的学者杨天石看来,这是蒋介石一生做过的最大的错误判断。

当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重庆九龙坡机场,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启程返回延安。就在这一天,标志着毛泽东此行最大成果的《双十协定》向世人公布。

顺便说一下,对于这个“成果”,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其实都没当回事。

回到延安后,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意味深长地说,“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

而在《双十协定》公布的第三天,蒋介石就发布了剿共密令,声称,“若不速与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使中华民族永无复兴之望。”

这个月月底,在信心满满的蒋介石的命令下,国民党军三十军、四十军正式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